“预测心”即“能变识”:以唯识学深度解析克拉克的预测加工理论
在21世纪的认知科学与心智哲学领域,安迪·克拉克所倡导的“预测加工”(Predictive Processing, PP)理论正掀起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该理论主张,大脑并非被动地处理感官输入,而是一个主动的“预测引擎”,它持续不断地根据其内部的“生成模型”来预
在21世纪的认知科学与心智哲学领域,安迪·克拉克所倡导的“预测加工”(Predictive Processing, PP)理论正掀起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该理论主张,大脑并非被动地处理感官输入,而是一个主动的“预测引擎”,它持续不断地根据其内部的“生成模型”来预
自由意志是否存在,是贯穿人类思想史的核心议题。西方哲学围绕此问题形成了决定论、自由意志论和兼容论三大主要阵营,它们分别从物理法则、量子不确定性和欲望层级等角度探讨了人类行为的自主性与被决定性。与此同时,发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唯识学(Yogācāra)则提供了一个截
本文将深入剖析金先生在《真实与虚拟:后真相时代的哲学》所构建的科学、社会、个体三大真实领域,与《真实义品》中阐述的四种真实义之间的异同,探讨二者在不同思想体系、时代背景与终极关怀下的哲学建构。
我们讲到“了境”,就是说前六识它能够依止六根来了别六尘的境界。这种了别的情况有三种的分别:第一种是自性分别,第二个是随念分别,第三个是计度分别。有这三个分别。
法相宗,作为中国佛教的一大重要流派,起源于印度的唯识学,经过唐代的传入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教义体系。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国佛教的许多方面。今天,让我们一起探讨法相宗的起源、核心教义、历史影响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我们讲学佛,凡夫的心跟圣人的心的确是不一样。我们凡夫的又是怎么样呢?圣人的心又是怎么样呢?这个我们必须清楚。乃至于怎么从凡夫的心,经过我们的修证,能够引导到圣人的心当中去?凡夫的心跟圣人的心的差别,我们在这个地方作一个介绍。
今天是我们《唯识学》课程的第一天,学人很欢喜有这么一个殊胜的因缘,来跟诸位共同学习唯识的教理。在正式讲到唯识的课程之前,我想先说明一下,《唯识学》在我们佛法的修行当中,它的重要性。
唯识论作为大乘佛教的重要哲学体系,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深刻影响了中国佛教的发展轨迹。玄奘大师西行取经带回的《成唯识论》成为汉传佛教的重要经典,开创了中国唯识宗的辉煌传统。这种探讨"万法唯识"的深邃思想,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哲学体系,更为东亚文化